傳統經銷商的零售形式,主要以實物產品的賤買貴賣,通過差價賺取利潤。新零售來了以后,提到了泛零售的形式,這對經銷商的零售形式有什么啟示呢?
從零售到泛零售,一字之差,本質上就是將產品形態(tài)泛化,從過去的實物銷售,到虛擬產品如Q幣的銷售,到游戲道具的售賣以及看劇、聽音樂、看電影的會員充值等產品形態(tài)。產品的形態(tài)不再拘泥于實物,不再拘泥于我只能賣什么。產品邊界的拓寬,成為泛零售的重要標準。
經銷商在拓寬產品邊界的時候,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:就是我們通過拓寬產品邊界,提供給了消費者體驗產品的機會,但是,這個體驗的機會,到底是在為產品加分還是減分?
2018有一款紅遍大江南北的網紅茶——答案茶,從抖音到微博,聚集了大量的粉絲。一天晚飯后,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散步。走到步行街中段,看到了一家答案茶的門店。估計兒子老早就知道答案茶的好玩,便提議過去喝一杯。愛人也覺得有趣,只有我覺得飯后吃得太撐,便給他們一人點了一杯茶。
這是一家明顯經過設計的場景型的門店。一面墻上貼滿了過去消費者提的千奇百怪的問題,似乎是在告訴消費者,你來到的是某一類人的社群,而不是一家門店。在休息的吧臺上,還豎立著一個類似走迷宮的玩具,你可以隨機默想一個問題,再將滾珠從出發(fā)點放下,滾珠順著軌道,隨機落入到標注有“yes”或者“no”的出口。在靠近收銀臺的位置,放著一臺拍時器,消費者付完款后,只要再加一元,就能獲取一次“拍520,贏再來一杯”的機會。
兒子興致很高,只用一元,就拍中了一個“520”,為我點了杯鳳梨味的水果茶。在等待出茶的空隙,我們的時間基本上被填滿,不會覺得無聊。整體感覺下來,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門店,至少對初到門店的人是如此。我還在思量著,等到下次有時間,一定叫幾個朋友過來一起感受一下。至少在我喝到第一口茶前,我是如此想的。
答案茶提供的答案,當然是在似可似不可之間,這我早有預料。但是答案茶的口味,給我的感覺是:不好喝,全是沖劑調料味兒,與現在主流的水果鮮榨的口感相去甚遠。作為一名70后的消費者,也許我老了,但對消費者而言,營銷創(chuàng)新是錦上添花,產品底子太差,無疑在舍本逐末。
答案茶是不是一款網紅產品?當然是!但答案茶是不是一款好產品?我想,喝過的人,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。討巧的營銷方式,能夠加速產品的快速傳播,好玩有趣的場景設計能夠增加門店的黏性,但是,這些能夠彌補產品力不足的天然缺陷嗎?
作為經銷商創(chuàng)造出的“一元博一杯”的產品,表面上看似增加了經銷商的贏利點,但是這個動作的設計,由于產品的不給力,讓我提前感受到了產品的質量,原本有可能二次消費的訂單意外地消失了。
很多經銷商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個二道販子,從別人手上倒來產品,左手進,右手出,能夠把產品組合做好就不錯了,再無中生有地創(chuàng)新產品,可操作性是不是有點小???
再進一步說,在快速消費品行業(yè),做個小打小鬧的經銷商,自己創(chuàng)新點產品還可以。比如稍有年歲的人,應該記得過去賣冷飲的攤點上,還能買得到店家自己調制的2角錢一杯的色素冰水,甚至還有小店店主自己泡的1角錢一杯的茶葉水。對于耐用消費品,如果還要創(chuàng)新產品形式,這個步子是不是跨得有點大?
當然,我們今天講拓寬產品的邊界,其實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把進店消費者的價值最大化。通過品類創(chuàng)新甚至是模式創(chuàng)新,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拓寬產品的邊界,更好地銷售我們的主力產品。
功能性擴展:
圍繞自己經營的產品,主要解決消費者什么痛點,解決這類問題,還有哪些替代性的產品,這也是目前產品創(chuàng)新的主要形式。
比如一家以售賣鏡片為主的眼鏡店,除了驗光、賣鏡片以外,還能賣什么?很多人馬上想到,可以賣眼藥水。是的,可以,但是這屬于非處方藥,售賣非處方藥是需要資質的。況且這種產品是低值易耗品,在眼鏡店賣,有點大材小用。
可以賣護眼燈,這和視力矯正有一定關系,而且也屬于耐消品,這就更靠近門店的定位了。
還可以賣眼部按摩儀之類的儀器,同樣可以緩解視力疲勞,這也是耐用消費品。
也可以賣高端學習桌椅,針對6~12歲的少兒人群,矯正坐姿,保護視力,就如當年“背背佳”火的時候,也進入了眼鏡店渠道,而且同樣屬于耐用消費品類。
經銷商圍繞消費者痛點來擴展產品,很容易發(fā)現跨行業(yè)品類。這和今天很多經銷商開大店、開多店的道理一樣,通過流量共享來贏利,一個店里壁紙、地板、瓷磚、衛(wèi)浴、窗簾、板材、油漆等一站式搞定,符合這兩年大店越來越多的趨勢:線下泛零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,品類少的店生存的難度越來越大。
需求性擴展:
什么叫需求性擴展?就是消費者需要什么服務產品,我就提供什么服務產品,不限定在我的專業(yè)服務里面,而且這種服務產品可以定價,這樣的定價,還能促進我主業(yè)產品的銷售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