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私域流量行業(yè)大會上,我們請來了有信科技的聯合創(chuàng)始人兼COO孫晉侯,他分享的一個想法引發(fā)了很多現場嘉賓的強烈共鳴。
孫晉侯提出,整個私域流量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,就像1999年阿里讓大家去網上開店做電商一樣早,其中蘊藏著很多黃金機會。
值得強調的是,私域不僅僅是一個工具,而是一整套系列的、整體的基建。未來的大趨勢下,誰擁有更多的數據,誰就越來越值錢。維護私域,也要從以商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(yè)邏輯去轉變。
過去的B2C和B2B邏輯已經不夠用了,BBC才是私域流量的終極形式。這種形式不僅能把過去的信息化數據串聯起來,還能將背后的利益蛋糕分干凈、分明白,避免讓中間代理商和經銷商覺得數據全被品牌拿走了,而自己卻喪失了競爭力。
現在,讓我們一起回到私域流量大會現場,一起聽聽孫晉侯如何解釋B2B2C多用戶系統(tǒng)形式,以及他對私域未來趨勢發(fā)展的不同見解。如下,Enjoy:
首先分享一個觀點,在我看來,整個私域流量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,早期到什么程度呢?就像1999年阿里讓大家去網上開店做電商一樣早。
而在20年后的今天,除去即將上市的螞蟻金服之外,阿里已經是一家6.7萬億港幣市值的公司。不過在私域領域,未必有公司能做到像阿里這么大的體量,我覺得最后還是會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的商業(yè)形態(tài)。
我認為,BBC才是私域流量的終極形式。怎么理解“BBC”?我們有信科技是一站式連接品牌、渠道商和消費者的云服務商平臺。第一個“B”指的是品牌,第二個“B”是中間的渠道商,“C”則指的是C端客戶。
縱觀互聯網的發(fā)展史,如果說從2000年到2020年是IT時代,那么從2020年開始往后的20年,則被主流媒體稱之為“DT時代”,即數據時代。
給大家看一組非常有意思的數據:
第一,2007年整個美國科技股的市值與歐洲的市值是1:4,但到2020年,已經持平到1:1。其中科技股市值的提高是不是科技公司帶來的貢獻呢?
其實不是。真正為科技股貢獻更多的是擁有「云基因」的公司,比如最近特別火的Salesforce,它的市值已經達到2500億美金,甚至超過了Oracle。
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,在未來的大趨勢下,誰擁有更多的數據,誰就會越來越值錢。
所以一定要擁抱云服務,因為云服務能讓企業(yè)更聰明。在今年疫情中,阿里和騰訊之所以能快速建立健康碼體系,就是因為他們的核心業(yè)務都用了「云服務」。
但我們認為私域不僅僅是一個工具,而應該是一整套系列的、整體的基建。我們要考慮如何用私域更好地面對消費者,拿到消費者的數據后完善自己的業(yè)務。所以,DT時代下的云服務私域基建,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重點。
我們認為,維護私域是從完全以商品為中心,到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(yè)邏輯的轉變。
在整個私域基建的建立下,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把海量的規(guī)模需求拿到手上,更好地滿足客戶個性需求。同時,也需要考慮如何從過去拍腦袋的商務決策,變成依靠基建數據完成數據智能決策。
在這個背景下,我們認為,由于商業(yè)形式的變化,我們服務客戶的底層邏輯的模型也會相應地產生變化。只靠過去的B2C跟B2B的邏輯已經不夠用了。
比如B2B生意,過去只要把貨鋪給代理商,代理商囤貨的時候控制一下壓貨形式,慢慢做平衡就夠了。他們并不知道真實的消費者對商品的反饋是什么,因為它中間隔了一層小B(中間渠道商)。
做平臺也是一樣,做B2C平臺直接面對消費者,那流量問題怎么解決?并不是所有企業(yè)都能像阿里一樣,是全世界最高效流量的分發(fā)中心。你要自己去找流量,而流量又很難聚集。
因此,這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結合。我們反而覺得BBC可能比B2B或B2C的數字化還要好做,因為它還原了生意本來的樣子。
本來的商品就是先鋪到代理商、經銷商、加盟商,和他們下面的門店、門店之下的導購,甚至包括維護門店的團長和會員。最后才能接觸到消費者,并與消費者進行良性的互動。
這種模式的核心是要把背后的利益蛋糕給分干凈、分明白,不要讓中間的代理商和經銷商覺得好像把數據全部給品牌了,自己沒有什么競爭力了。說到底,這背后其實是一個利益模型的分配問題。
分享一個具體的案例:
“好想你”是河南一家賣棗的客戶,他們想基于BBC和我們合作。比如,如何把他們的兩三千名員工作為種子用戶,裂變成三五萬的社群;如何建立一套裂變的邏輯,讓員工每天愿意主動分享公司的產品。
“好想你”在全國有上千家門店,每月有上百萬人次到店。那該如何利用里面的小B(中間渠道商)觸手?
我們可以讓導購把消費者拉進群,由導購給消費者發(fā)放新人首單8折、第二單半價等福利。因為走到門店的用戶已經是品牌的潛在消費客戶了,主動送上一些福利,他肯定會欣然接受,這樣就可以提高轉化率。
通過導購這樣的抓手來發(fā)放福利,把消費者拉進自己的體系中,這對品牌來講也十分有益。
而導購做這件事的動力是:這個動作不是一次性的,跟用戶建立了粉絲關系之后,他們后期在“好想你”的所有消費,導購都能拿到提成。
通過這個案例,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:之前這個業(yè)務串不起來,一是因為信息化的基建不夠,二是因為背后分蛋糕的機制沒有梳理清楚,而我們現在有辦法去解決這兩個問題。
但大家可能也會問:是不是只有自營渠道或者品牌量級比較大的公司才能做到這件事?
其實也不是。我們其中一家客戶在益生菌品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全國第四名,但他們沒有自己的門店,而是跟全國的兩萬個母嬰店合作。我們在給他們做數字化升級的同時,也幫他們建立了運營方式,然后利用類似“好想你”的思路,通過中間小B的利益分配,把每個小B環(huán)節(jié)的動力給激發(fā)出來,一起去做好服務。
那是不是每個行業(yè)或者每個品牌都可以做呢?也不盡然。整個摸索下來,會發(fā)現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數據。
第一,營收在1到10億左右的客戶,他們更適合來做這個事情,或者說效果會更明顯。
第二,一些消費頻次更高的產品,比如說彩妝、日化、保健品等商品復購周期會短一些,效果可能也會更好一些。
為什么剛剛舉這幾個量級的客戶呢?是因為超大型客戶在做信息化建設時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,而企業(yè)在1到10億的階段,市面上卻沒有很好的方式,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痛點。
因為做私域需要依賴很強的信息化基建才能孵化出很好的運營方式,但1到10億的公司很少能做到。
如果他們自己建立信息化基建,那就要新招員工,一年需要多加幾百萬的預算,而且做出來的東西不可控。當計算管理人員跟你說,我要一兩萬的服務器,你也只能批,不能砍價。50萬行不行?不行,因為你不懂。
也有公司想把信息化基建外包出去。公司把文檔發(fā)給外包人員,外包人員做了之后再做交付。
但很多客戶在外包之后又回來找我們。第一,因為外包人員的交付標準不統(tǒng)一;第二。因為交付周期不可控;第三,因為他們發(fā)現私有化布局結束了之后,業(yè)務迭代跟不上速度;第四,由于每一個行業(yè)都有非常多的特殊邏輯,所以標準化的產品對于業(yè)務的響應度也是不夠的。
而我們是通過定制化的方式,反向給客戶提供一些解決方案。客戶只需要告訴我們需要解決什么樣的業(yè)務問題就好了。我們可以基于過去做業(yè)務的經驗,依托于我們本身的產品框架,反向給客戶提供解決方案。
這里面也可以看到,為什么我們覺得整個私域的基建搭建才剛剛開始,因為在IT時代,是煙囪林立式的基建,相互之間的數據并不打通,很難跟得上品牌自身商業(yè)系統(tǒng)復雜性的速度。
所以正如開篇所講,只有公司具有基于云架構的解決方案的能力,才能更好地跟上客戶,解決他們在商業(yè)系統(tǒng)上的問題。
其實現在很多品牌方對后端ERP財務相關的建設是非常到位的,但是我們認為,如果想要做好私域基建的事情,那還缺少“一前一中”的基建,即前端必須有足夠豐富的抓手,去觸及到你的用戶。
所以說,必須要把企業(yè)所有消費者的觸點全部打通,然后再讓這些數據回到公司的商品中心、會員中心、定單中心、支付中心,在數據化與業(yè)務化之間做循環(huán)迭代。
我們一直認為私域不是個很小眾的話題,其實國內有實力特別強的公司在私域這方面做得特別好。比如,美的整個數字化的投入超過了100億,美的CIO的原話是:
美的的核心是將每個美的電器上的銅板、按鍵,從源頭到終端使用的產品都實施數字化。出現問題之后,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快速填寫售后單,從生產到售后聯動整個閉環(huán)。
其實大多數的公司做私域沒有這么復雜,其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樣的。
未來的企業(yè)沒有所謂的傳統(tǒng)企業(yè)跟互聯網企業(yè)之分,就像新茶飲、喜茶、奈雪的茶,你說它是傳統(tǒng)企業(yè)互聯網企業(yè)?其實都不是,未來企業(yè)數字化就是基建,做私域也是隨之而來的標配。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,有信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這些企業(yè)做好數字化基建,并且維護好企業(yè)的私域。
文章來源:見實
編輯:云朵匠 | 數商云(微信ID:shushangyun_com)
【數商云www.zhimaihui.cn】致力于提供企業(yè)級的電商平臺服務,長期為大中型企業(yè)打造數據化、商業(yè)化、智能化的電商網站建設解決方案,同時我們還提供B2B交易系統(tǒng)、B2B2C多用戶商城系統(tǒng)、B2C電子商務系統(tǒng)、跨境進口電商平臺、供應商系統(tǒng)、SRM供應商管理系統(tǒng)、SCM系統(tǒng)、渠道管理系統(tǒng)等一系列系統(tǒng)定制開發(fā)服務,通過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技術協助企業(yè)打造供應端—渠道端—營銷端—數據端等全鏈數字化運營體系,提升企業(yè)運營效益與智慧數字化商業(yè)轉型。
評論